孙玉军

查看孙玉军在本刊发表的文章
      

1. 个人简介

孙玉军, 男, 1983年生。博士, 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

 

2. 工作经历

2011.07—2017.12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历任助研、副研。

2018.01—今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历任副研、研究员。

  期间国际合作交流:

  2012.10—2013.3, 2015.05-2015.07, 2019.9-2019.12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地质系做访问学者。

  2017.05—2017.07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做访问学者。

 

3. 成果奖励及荣誉称号
(1) 2013年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称号。

(2) 2019年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一等奖1项。

(3)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4. 国内外学术任职

中国力学学会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20—2025)。

 

5. 负责/主持的项目

(1) 2012—2014年,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龙门山造山带隆升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编号: DZLXJK201205)。

(2) 2012—2015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青藏高原东缘不同造山作用的模拟对比研究”(编号: 41204066)。

(3) 2016—2018年,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二级项目子项目“长江经济带主要断块活动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编号: DD20160268-3)。

(4) 2017.01—2017.12, 国家自然科学应急管理项目“青藏高原南缘和东缘岩石圈变形的动力学模拟对比”(编号: 41641039)。

(5) 2016—2018年, 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青藏高原东缘地表过程与深部动力作用研究”(编号: YYWF201720)。

(6) 2019—2022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龙门山前缘新生代沉积不均匀性的动力学机制模拟研究”(编号: 41874114)。

(7) 2021—2023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球动力学”(编号: 42022029)。

 

6. 专著、论文

1. 孙玉军, 张怀, 董树文, 郑亮, 张贝, 程惠红, 石耀霖. 2012. 利用三维孔隙弹性模型探讨紫坪铺水库对汶川地震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55(07): 2353-2361.

2. 孙玉军, 董树文, 范桃园, 张怀, 石耀霖. 2013. 中国大陆及邻区岩石圈三维流变结构[J]. 地球物理学报, 56(09): 2936-2946.

3. 孙玉军, KwangIk Kim, 张怀, 石耀霖. 2013. 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力学拉伸试验——以钢纤维混凝土为例[J]. 地震, 33(04): 145-152.

4. 孙玉军, 董树文, 范桃园, 张斯奇, 张怀, 石耀霖. 2013. 从同震和震后形变分析日本东北MW9.0级大地震对近场地震活动性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8(03): 1131-1139.

5. 孙玉军, 范桃园, 周春景, 吴中海. 2015. 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地块构造形变特征的数值模拟[J]. 地质通报, 34(1): 71-82.

6. 孙玉军, 吴中海, 贾凤琴. 2016. 长江经济带地区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和深部动力学[J]. 地质力学学报, 22(3): 421-429.

7. 徐昊, 孙玉军, 吴中海. 从同震和震后形变分析1668年M8.5级郯城地震对周边地震活动性的影响[J]. 地质力学学报, 22(3): 568-576.

8. 孙玉军, 郭长宝, 吴中海, 范桃园, 李海龙. 2017. 数值模拟探讨青藏高原东部应力应变场及断裂活动性[J]. 地球学报, 38(3): 385-392.

9. 孙玉军, 胡道功, 张怀, 范桃园, 张耀玲, 李冰, 石耀霖. 2017. 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变形方式的动力学模拟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32(6): 2383-2393.

10. 徐昊, 孙玉军, 吴中海. 岩石圈结构对大地震震后形变的影响—以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为例[J]. 地球物理学报, 61(8): 3170-3184.

11. SUN Yu-jun, LI Jie, CAO Jian-ling, LU Suang-ling, SHI Yao-lin. 2008. The small variation of annual temperature in deep tunnel can produce annual variation in tilt and strain[J].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30(5): 464-473.

12. SUN Yu-jun, ZHANG Huai, SHI Yao-lin. 2011.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Geodynamical Mechanism of 26 December 2006 Pingtung earthquake in Taiwan[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54(5): 631-649.

13. SUN Yu-jun, DONG Shu-wen, ZHANG Huai, LI Han, SHI Yao-lin. 2013. 3D thermal structure of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beneath China and adjacent regions[J].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62: 697-704.

14. SUN Yu-jun, DONG Shu-wen, ZHANG Huai, SHI Yao-lin. 2015.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geodynamic mechanism for the late Jurassic deformation of the Ordos block and surrounding orogenic belts[J].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14: 623-633.

15. SUN Yu-jun, LIU Mian, DONG Shu-wen, ZHANG Huai, SHI Yao-lin. 2015. Active tectonics in Taiwan: insights from a 3-D viscous finite element model[J]. Earthquake Sciences, 28(5-6): 353-363.

16. SUN Yu-jun, WU Zhong-hai, YE Pei-sheng, ZHANG HU, LI Hai-long, TONG Ya-bo. 2016. Dynamics of the Tengchong volcanic region in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 numerical study[J]. Tectonophysics, 683: 272-285.

17. SUN Yu-jun, FAN Tao-yuan, WU Zhong-hai. 2018. Contrast of lithospheric dynamics across the southern and eastern margin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 numerical study[J].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13: 1448-1462.

18. SUN Yu-jun, LIU Mian. 2018. Rheological Control of Lateral Growth of the Tibetan Plateau: Numerical Result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123: 10124-10141.

19. SUN Yu-jun, LI Hai-long, FAN Tao-yuan. 2019. A Numerical Study of Lithospheric Deformation and Strain Partitioning Across the Longmen Shan Orogenic Belt, Eastern Tibetan Plateau[J]. Tectonics, 38: 3108-3123.

版权所有 《地球学报》编辑部 Copyright©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中国地质科学院东楼317室 邮编:100037 电话:010-68327396 E-mail: diqiux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29128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