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兆刚

查看邵兆刚在本刊发表的文章
      

1. 个人简介

邵兆刚, 男, 1970年生, 博士, 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地质、深部构造与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2. 工作经历

1992.08—1997.10在地质力学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

1997.10—2001.12在地质力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

2001.12—2005.11在地质力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期间: 2003.09—2005.06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做博士后。

2005.11—2017.09在地质力学研究所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2017.09—2017.12在地质力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8.01—今在地科院深部探测中心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3. 成果奖励及荣誉称号

(1)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重点古湖泊环境演变序列获2012年,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一等奖, 第二完成人;2013年,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第二完成人;

(2)雪峰山中段金锑矿构造控矿分析与资源评价

2004年,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第六完成人;

(3)当雄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获2009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第九完成人;

(4)西藏纳木错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获2005年,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第四完成人;

(5)汶西凹陷边界主干断裂特征演化及其对沉积砂体的控制作用获1996年, 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第三完成人。

 

4. 负责/主持的项目

(1)2019—2021年, 东天山-北山盆山结合带深部地质调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二级项目, 经费4371万元, 项目负责人

(2)2016—2018年, 祁连-天山及周缘盆山结合带深部地质调查,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二级项目, 总经费5857万元, 项目副负责人

(3)2010—2012年, 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研究,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计划项目, 总经费3950万元, 项目副负责人

(4)2013—2015年,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气候变化记录调查,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 总经费400万元, 项目负责人

(5)2018—2021年, 深地资源勘查开采理论与技术集成, 国家重点专项, 1701万元, 专题负责人

(6)2018—2021年, 西宁盆地晚中新世沉积序列与环境演变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 总经费74万元, 项目副负责人

(7)2016—2018年, 青藏高原纳木错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调查,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子项目, 总经费180万元, 子项目负责人

(8)2006—2008年, 汶川地震断裂带构造稳定性评价,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总经费60万元, 专题负责人;

(9)2006—2008年, 青藏高原新构造及晚新生代古大湖研究,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调项目, 工作项目总经费413万元, 项目副负责人;

(10)2010—2012年, 青藏高原古大湖气候变化记录研究,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工作项目负责人, 属于上述计划项目, 总经费380万元;

(11)2006—2008年, 吉黑东部地区内生金铜矿床成矿找矿模型研究,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工作项目副负责人, 项目总经费43万元;

(12)2009—2011年, 川西地区岩石声发射古构造应力测量研究, 所长基金, 项目负责人, 项目总经费35万元;

(13)2000—2002年, 西藏林周地区中新生代成矿构造系统分系及资源评价, 国土资源部科技司项目, 项目副负责人;

 

5. 专著、论文

(1)SHAO Zhao-gang, MENG Xian-gang, HAN Jian-en, ZHU Da-gang. 2013. Definition of the Quaternary QiangtangPaleolake i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hina[J].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87(2): 801-840.(SCI)

(2)邵兆刚, 孟宪刚, 韩建恩, 王津, 余佳, 贺承广, 权凯, 陈麒光. 2014. 四川龙门山构造带活动的钟乳石记录[J]. 地球学报, 35(1): 25-30.(EI)

(3) 邵兆刚, 孟宪刚, 朱大岗, 杨朝斌, 雷伟志, 王津,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钱程, 贺承广. 2013. 西藏那曲孔玛盆地孢粉记录及其环境意义[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38(S1): 1-9. (EI)

(4) 韩建恩, 邵兆刚(通讯作者), 陈麒光, 孟宪刚, 朱大岗, 张倩倩, 权凯, 王津, 胥彪. 2015.青海西宁盆地三趾马、副板齿犀化石的发现及意义[J]. 地球学报, 36(1): 115-120.(EI)

韩建恩, 邵兆刚(通讯作者), 程海, 孟宪刚, 王津, 余佳, 杨朝斌, 孟庆伟, 胥彪.西藏昌都崩勒溶洞石笋7 ka BP以来高分辨18O、13C记录的气候变化[J]. 地质学报, 91(11): 2545-2556.(EI)(封面文章)

(5) HAN Jian-en, SHAO Zhao-gang*, CHEN Qi-guang, XU Biao, ZHANG Qian-qian, YU Jia, MENG Qing-wei, ZHANG Xue-feng, WANG Jin, ZHU Da-gang. 2018. Magnetochronology of Late Miocene Mammal Fauna in Xining Basin, NE Tibetan Plateau, China[J].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92(6): 2067-2078.(SCI) (封面文章)

HAN Jian-en, SHAO Zhao-gang*, XU Biao, Zhang Qian-qian, YU jia, Meng qing-wei, Zhu da-gang, Wang jin. 2017. First Report of Late Miocene mammals including Chilotherium in the Xining Basin, NE Tibetan Plateau, China[J].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91(3): 1135-1136.(SCI)

(6) 邵兆刚, 孟宪刚, 朱大岗杨朝斌,雷伟志,王津,韩建恩,余佳,孟庆伟,吕荣平,钱程. 2009. 从能量输入角度讨论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39(3): 514-520.(EI)

(7) 邵兆刚, 孟宪刚, 朱大岗, 杨朝斌,马天林,韩建恩,余佳,孟庆伟. 2006.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的“翘板式”形成机制[J]. 地质论评, 52(2): 215-218.

(8) 邵兆刚, 孟宪刚, 朱大岗, 杨朝斌, 雷伟志, 王津,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钱程. 2009. 青藏高原层状地貌特征及其成因初探[J]. 地学前缘, 16(6): 186-194.

(9) 邵兆刚, 朱大岗, 孟宪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2006. 西藏阿里札达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其X光岩组分析[J]. 地学前缘, 13(4): 174-179.

(10) 邵兆刚, 孟宪刚, 冯向阳, 王津,丁原辰. 2003. 钻孔偏心—套芯法地应力测量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J].  地质与勘探, 39(5): 91-94.

(11) 邵兆刚, 孟宪刚, 冯向阳, 朱大岗. 2002. 云南白秧坪矿化集中区成矿构造动力学分析[J].  地球学报, 23(3): 201-206.

(12) 邵兆刚, 朱大岗, 孟宪刚, 杨朝斌, 韩建恩, 王津, 余佳, 吕荣平, 王艳, 贺承广. 2013.西藏定结盆地第四纪湖相地层的厘定、划分和定结群的建立[J].  中国地质, 40(2): 449-459.

(13) 邵兆刚, 孟宪刚, 朱大岗, 余佳, 韩建恩, 孟庆伟, 吕荣平. 2007. 山西宁武“万年冰洞”空间分布形态的探测研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37(5): 961-966.

(14) 邵兆刚, 朱大岗, 孟宪刚, 郑达兴, 乔子江,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2007, 青藏高原近25年来主要湖泊变迁的特征[J]. 地质通报, 26(12): 1633-1645.

(15) 邵兆刚, 孟宪刚, 朱大岗,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2005. 西藏阿里地区札达沉积盆地活动构造[J]. 地质通报, 24(7): 625-629.

(16) 邵兆刚, 孟宪刚, 朱大岗, 杨朝斌, 雷伟志, 王津,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钱程. 2010. 西藏那曲地区孔玛盆地第四纪昆虫化石的发现及意义[J]. 地质通报, 29(2-3): 254-258.

(17) SHAO Zhao-gang, MENG Xian-gang, HAN Jian-en. 2008.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of major lake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the last 25 years[J]. Front. Earth Sci., 2(3):364-377.

(18) 邵兆刚, 孟宪刚, 冯向阳, 朱大岗. 2003. 云南白秧坪—华昌山矿带构造特征及其控矿作用[J]. 地质力学学报, 9(3): 246-253.

(19) 邵兆刚, 丁原辰. 1998. 塔北油区岩石声发射全过程曲线类型及特征[J]. 地质力学学报, 4(1): 89-96.

(20) 邵兆刚, 孟宪刚, 朱大岗, 王津,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西藏纳木错晚更新世以来古降水量变化及其环境响应[J]. 地质力学学报, 10(4): 337-343.

(21) 邵兆刚, 孟宪刚, 朱大岗等. 2004. 云南兰坪—维西地区成矿与岩石圈构造动力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版权所有 《地球学报》编辑部 Copyright©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中国地质科学院东楼317室 邮编:100037 电话:010-68327396 E-mail: diqiux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29128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