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个人简介
曹建华, 男, 1963年生。博士, 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地质、水文地质、生态地质方面的研究。
2. 工作经历
1987年7月—1989年7月,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研究实习员;
1989年7月—1993年7月,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实习研究员(初级职称);
1993年7月—1998年8月,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中级职称);
1998年8月—2002年11月,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副研究员(高级职称);
2002年11月—今,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研究员(正高级职称);
2007年7月—2015年7月, 被任命为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9年—至今, 被任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2016年12月, 被任命为岩溶地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3. 成果奖励及荣誉称号
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人才
4. 国内外学术任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5. 负责/主持的项目
(1) 2017—2018, 科学技术部中国-斯洛文尼亚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温带与亚热带岩溶含水层包气带渗流过程及气候环境意义”(编号: 11-12);
(2) 2017—2016, 科学技术部中国-斯洛伐克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岩溶生态环境恢复及岩溶碳循环、碳汇效应对比研究-中国亚热带、斯洛伐克温带”(编号: 7-13);
(3) 2016—2020, 国家研发专项项目“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演变及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编号: 2016YFC0502500);
(4) 2016—20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漓江流域岩溶碳循环与水循环耦合机制与模型研究”(编号: 41530316);
(5) 2016—2018, 中国地质调查局二级项目“长江、珠江、黄河岩溶流域碳循环综合环境地质调查”(编号: DD20160305);
(6) 2016—2015, 科学技术部中国-斯洛文尼亚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中国季风气候、斯洛文尼亚次大陆气候下岩溶作用及碳汇效应对比研究”(编号: 10-18);
(7) 2014—2016, 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广西岩溶碳汇监测与计量技术方法研究”(编号: 桂科合14125008-2-1);
(8) 2013—2016,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岩溶地区固碳增汇试验示范”(编号: 1212011087120);
(9) 2012—2014,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全球岩溶碳汇调研及动态监测方法与培训”(编号: 20121108605);
(10) 2010—2012,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中国岩溶碳汇过程与效应研究”(编号: 1212011087120);
(11) 2009—20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岩溶动力系统中土壤钙的迁移及生态环境效应”(编号: 40872213);
(12) 2007—2008, 广西科技厅计划项目“饲料灌木对岩溶石漠化生态环境适应性机制及生态经济意义研究”(编号: 200702);
(13) 2006—2008,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岩溶区土壤钙的地球化学行为及生态环境意义”(编号: 桂科自0640208);
(14) 2005—2007, 广西科技厅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广西岩溶脆弱区优质农业发展的土壤改良研究与示范”(编号: 桂科能05112001-8A);
(15) 2004—2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岩溶区土壤溶解有机碳对石灰岩的侵蚀作用及环境效应”(编号: 40372116);
(16) 2003—2005, 广西科技厅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广西岩溶生态系统运行规律及资源环境效应”(编号: 桂科能0322027-8);
(17) 2001—2002, 云南石林科学基金项目“石林土下溶蚀的生物控制机理研究”(编号: 200008);
(18) 2000—2002, 国土资源部“十五”重点项目“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研究”(编号: 2000208)。
6. 专著、论文
2016年:
(1) ZHU Tong-bin, ZENG Si-man, QIN Han-lian, ZHOU Ke-xin, YANG Hui, HUANG Fen, CAO Jian-hua*, MÜLLER C. 2016. Low nitrate retention capacity in calcareous soil under woodland in the karst region of southwestern China[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97: 99-101.
(2) CAO Jian-hua, HU B, GROVES C, HUANG Fen, YANG Hui, ZHANG Chun-lai. 2016. Karst dynamic system and the carbon cycle[J]. Zeitschrift für Geomorphologie, 60(2): 35-55.
(3) 曹建华, 邓艳, 杨慧, 蒲俊兵, 朱同彬, 蓝芙宁, 黄芬, 李建鸿. 2016. 岩溶断陷盆地石漠化演变及治理技术与示范[J]. 生态学报, 36(22): 7103-7108.
(4) 胡刚, 王培, 曹建华*, 张春来, 莫碧琴. 2016. 黑藻对岩溶水中DIC的利用及其生长的响应[J]. 环境科学与技术, 39(5): 34-37.
(5) 黄芬, 黄艳梅, 杨利超, 白冰, 曹建华*. 2016. 桂林毛村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碳酸酐酶活性比较[J]. 地质论评, 62(1): 94-102.
(6) 杨慧, 白冰, 谢银财, 曹建华*. 2016. 桂林毛村岩溶区自然植被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初步研究[J]. 中国岩溶, 35(1): 19-26.
2015年:
(1) 王培, 胡清菁, 王朋辉, 李斌, 曹建华. 2015. 桂林寨底地下河沉水植物群落结构调查及影响因子分析[J]. 水生态学杂志, (1): 34-39. DOI:10.15928/j.1674-3075.2015.01.005.
(2) 胡刚, 王培, 曹建华*, 张春来, 莫碧琴. 2015. 黑藻对岩溶水中DIC的利用及其生长的响应[J]. 环境科学与技术, (5): 34-37.
(3) HUANG Fen, ZHANG Chun-lai, XIE Yin-cai, LI Liang, CAO Jian-hua*. 2015. Inorganic carbon flux and its source in the karst catchment of Maocun, Guilin, China[J].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74(2): 1079-1089.
(4) HUANG Fen, WEI Hong-qun, CAO Jian-hua*. 2015.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straw returned to limestone soil and the effect on soil fertility[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6(4): 217-223.
(5) HUANG Fen, CHEN Yang, CAO Jian-hua*. 2015. Response of germination physiology of Cajanuscajan seeds to drought stress: comparison between karst water and allogenic water treatments[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6(4): 263-268.
(6) YANG Hui, LIANG Jian-hong, CHEN Jian-rui, CAO Jian-hua*. 2015. Soil calcium speciation at different geomorphological positions in the Yaji Karst Experimental Site in Guilin, China[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6(4): 224-229.
(7) LI Wen-hua, CAO Jian-hua. 2015. Karst Ecosystem: An Ecosystem on Carbonate Rocks[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6(4): 197-198.
(8) CAO Jian-hua, YUAN Dao-xian, TONG Li-qiang, AZIM M, YANG Hui, HUANG Fen. 2015. An overview of karst ecosystem in Southwest China: current state and future management[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6(4): 247-256.
(9) YANG Hui, LU Mei-gui, CAO Jian-hua*. 2015. Trace elements of the soil–plant systems in subtropical karst and clasolite areas in Guilin, Guangxi, China[J].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 73(10): 6259-6269.
(10) YANG Hui, ZHOU Li, HUANG Li-ying, CAO Jian-hua*, GROVES C. 201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oil carbon transfer between forest soils in subtropical kart and clasolite areas and the karst carbon sink effect in Guilin, Guagnxi, China[J].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74(2): 1-8.
(11) 黄芬, 胡刚, 涂春燕, 樊明珠, 曹建华. 2015.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钙形态分布特征[J]. 南方农业学报, 46(9): 1574-1578.
(12) 黄芬, 黄艳梅, 高喜, 曹建华. 2015. 岩溶环境因子对桂林毛村岩溶区土壤微生物胞外碳酸酐酶活性的影响[J]. 南方农业学报, 46(10): 1796-1801.
(13) 杨慧, 李青芳, 涂春艳, 曹建华*. 2015. 桂林毛村岩溶区典型植物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 广西植物, 35(4): 493-499.
(14) 杨慧, 涂春艳, 李青芳, 杨利超, 曹建华. 2015. 岩溶区次生林地不同地貌部位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J]. 南方农业学报, 46(5): 777-781.
(15) 杨慧, 张春来, 黄芬, 谢银财, 曹建华*. 2015. 利用多元统计方法评价两种不同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稳定性特征(英文)[J]. 南方农业学报, 46(6): 971-977.
(16) 王培, 胡清菁, 王朋辉, 李斌, 曹建华*. 2015. 桂林寨底地下河沉水植物群落结构调查及影响因子分析[J]. 水生态学杂志, 36(1): 34-39.
(17) 方培结, 李青芳, 张超兰, 张春来, 卜巧珍, 曹建华*. 2015. 生物炭对岩溶区石灰土性质及作物生长的影响[J]. 广西植物, 35(3): 317-324.
2014年:
(1) WANG Pei, HU Qing-jing, YANG Hui, CAO Jian-hua*, LI Liang, YI Liang, WANG Kai-ran. 2014.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utilization of Ca2+ and HCO3- in karst water by different sources of Chlorella vulgaris[J]. Carbonates and Evaporites, 29(2): 203-210.
(2) 方培结, 张超兰, 曹建华*, 卜巧珍, 张春来, 杨慧. 2014. 生物炭岩溶区玉米生长、土壤 CO2及岩溶作用的影响[J]. 热带地理, 34(4): 511-517.
(3) 李强, 胡清菁, 张超兰, 靳振江, 曹建华. 2014. 基于土壤酶总体活性评价铅锌尾矿砂坍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J]. 生态环境学报, 11: 1839-1844.
(4) 王培, 胡清菁, 曹建华*, 李亮. 2014. 念珠藻对岩溶水中 Ca2+、HCO3-利用效率实验研究[J]. 广西植物, 34(6): 748-754.
(5) 黄芬, 肖琼, 曹建华*. 2014. 岩溶系统中土壤氮肥施用对岩溶碳汇的影响[J]. 中国岩溶, 33(4): 19-25.
(6) 黄芬, 张春来, 杨慧, 曹建华*, 李为, 周运超. 2014. 中国岩溶碳汇过程与效应研究成果与展望[J]. 中国地质调查, 1(3): 57-66.
2013年:
(1) 王培, 曹建华*, 李亮, 杨慧, 李光超. 2013. 不同来源小球藻对岩溶水Ca2+、HCO3-利用的初步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 37(4): 626-631.
(2) 梁毅, 杨慧, 曹建华*, 卜巧珍, 李亮, 方培结, 王开然. 201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1(1): 125-129.
(3) 李亮, 曹建华*, 黄芬, 梁毅, 王培. 2013. 桂林潮田河Ca2+、Mg2+与HCO3-关系模型及岩溶碳汇影响因素分析[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40(4): 106-111.
(4) 梁毅, 杨慧, 李亮, 曹建华*, 卜巧珍, 王培, 张红波. 2013. 桂林新寨花岗岩地区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研究[J]. 南方农业学报, 44(3): 452-457.
(5) 张春来, 曹建华*, 刘晓华, 卢茜. 2013. 河水化学离子成因及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探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1(2): 123-132.
(6) 李亮, 曹建华*, 黄芬, 梁毅, 王培. 2013. 铅锌矿开采对河流水环境及地质碳汇的影响[J]. 矿业研究与开发, 33(3): 89-92.
(7) 张春来, 黄芬, 杨慧, 王培, 曹建华*. 2013. 岩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特征与碳汇效应[J]. 地球与环境, 41(4): 378-387.
(8) 王培, 曹建华*, 宋德贵, 辜澜涛, 董研玲. 2013. 一株产海因酶菌种的筛选与鉴定[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1(1): 119-124.
2012年:
(1) CAO Jian-hua, YUAN Dao-xian, GROVES C, HUANG Fen, YANG Hui, LU Qian. 2012. Carbon Fluxes and Sinks: the Consumption of Atmospheric and Soil CO2 by Carbonate Rock Dissolution[J].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86(4):963-972.
(2) 黄芬, 朱敏杰, 卢茜, 曹建华*. 2012. 不同钙环境下植物几种抗逆境指标的对比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0(4): 98-103.
(3) 陈曦, 彭稳, 曹建华*. 2012. 典型峰林平原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分布特征研究[J]. 科技通报, 28(2): 167-173.
(4) 李光超, 杨慧, 张春来, 曹建华*, 梁毅, 王培. 2012. 典型岩溶区板栗树下土壤pH值与盐基饱和度关系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 (8): 49-52.
(5) 李光超, 张春来, 杨慧, 李亮, 曹建华*, 王培, 梁毅. 2012. 典型岩溶区旱季板栗树下岩溶溶蚀速率的研究[J]. 地球与环境, 40(4): 512-516.
(6) 严毅萍, 曹建华*, 梁毅, 王培, 玉宏. 2012. 桂林毛村岩溶区三种亚类石灰土有机碳矿化研究[J]. 地球与环境, 40(2): 219-226.
(7) 杨慧, 张连凯, 于奭, 曹建华*. 2012. 桂林毛村岩溶区与碎屑岩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团聚体特征的影响[J]. 中国岩溶, 31(3): 265-271.
(8) 陈家瑞, 曹建华*, 梁毅, 杨慧. 2012. 石灰土发育过程中土壤腐殖质组成及其与土壤钙赋存形态关系[J]. 中国岩溶, 31(3): 7-11.
(9) 李光超, 曹建华*. 2012. 岩溶区板栗树下旱季和雨季土壤CO2浓度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8(01): 39-43.
(10) 严毅萍, 曹建华*, 杨慧, 尹辉, 梁毅, 王培. 2012.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碳库及周转时间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6(2): 144-149.
(11) 高喜, 万珊, 曹建华*, 郝玉昭, 黄芬. 2012. 岩溶区与非岩溶区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对比研究[J]. 地球与环境, 40(4): 499-504.
2011年:
(1) 曹建华, 朱敏洁, 黄芬, 卢茜. 2011. 不同地质条件下植物叶片中钙形态对比研究—以贵州茂兰为例[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3(3): 251-260.
(2) 严毅萍, 曹建华*, 尹辉, 杨慧, 喻崎雯. 2011. 典型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矿化速率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 31(5): 13-17.
(3) 杨慧, 张连凯, 曹建华*, 于奭. 2011. 桂林毛村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土壤碳结构比较[J]. 中国岩溶, 30(4): 410-416.
(4) 曹建华, 杨慧, 康志强. 2011. 区域碳酸盐岩溶蚀作用碳汇通量估算初探:以珠江流域为例[J]. 科学通报, 56(26): 2181-2187.
(5)黄芬, 唐伟, 汪进良, 曹建华*, 殷建军. 2011. 外源水对岩溶碳汇的影响—以桂林毛村地下河为例[J]. 中国岩溶, 30(4): 417-421.
(6) 曹建华, 鲁胜力, 杨德生, 蒋忠诚, 康志强. 2011. 西南岩溶区水土流失过程及防治对策[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9(2): 52-56.
(7) YANG Hui, CAO Jian-hua, ZHANG Lian-kai, HOU Yan-lian, MAO Li-feng. 2011. Pool Sizes and Turner of Soil Organic Carbon of Farmland Soil in Karst Area of Guilin[J].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18(1): 39-45.
2010年:
(1) 黄芬, 曹建华*, 丁俊峰, 韦红群, 高喜. 2010. 黔西南岩溶区饲料灌木营养元素分析[J]. 热带地理, 30(3): 237-241.
(2) 黄芬, 曹建华*, 梁建宏, 何媛媛, 朱敏洁. 2010. 黔西南岩溶区饲料灌木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变量分析[J]. 草业学报, 19(1), 248-252.
(3) 陈家瑞, 曹建华*, 李涛, 黄艳梅, 庞庭才, 何媛媛. 2010. 西南典型岩溶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8(4): 96-100.
(4) YANG Hui, ZHANG Lian-kai, CAO Jian-hua*, HOU Yan-lin. 2010. Effect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Carbon Management Index in Karst Area[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11(9-10): 136-139.
(5) 杨慧, 曹建华*, 孙蕾, 栾会妮, 侯彦林. 2010.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4(2): 13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