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引频次排行 100 |
1、 |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显生宙亚洲大陆生长 被引用次数(130) |
|
|
尹安 2001年第22卷, 第3期:193~230 |
|
2、 |
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 被引用次数(98) |
|
|
李廷栋 1995年第16卷, 第1期:1~9 |
|
3、 |
中甸弧碰撞造山作用和岩浆成矿系统 被引用次数(64) |
|
|
杨岳清,侯增谦,黄典豪,曲晓明 2002年第23卷, 第1期:17~24 |
|
4、 |
西南岩溶地区植被喀斯特效应 被引用次数(62) |
|
|
姚长宏,蒋忠诚,袁道先 2001年第22卷, 第2期:159~164 |
|
5、 |
表层岩溶带的岩溶动力学特征及其环境和资源意义 被引用次数(61) |
|
|
蒋忠诚,袁道先 1999年第20卷, 第3期:302~308 |
|
6、 |
构造应力场转换与界面成矿 被引用次数(56) |
|
|
邓军,吕古贤,杨立强,郭涛,方云,舒斌 1998年第19卷, 第3期:244~250 |
|
7、 |
黑龙江多宝山、铜山大型斑岩铜(钼)矿床中辉钼矿的铼-锇同位素年龄 被引用次数(54) |
|
|
赵一鸣,毕承思,邹晓秋,孙亚莉,杜安道,赵玉明 1997年第18卷, 第1期:61~67 |
|
8、 |
不同岩溶环境系统的水文和生态效应研究 被引用次数(53) |
|
|
何师意,冉景丞,袁道先,谢运球 2001年第22卷, 第3期:265~270 |
|
9、 |
构造动力体制转换与成矿作用 被引用次数(53) |
|
|
翟裕生,吕古贤 2002年第23卷, 第2期:97~102 |
|
10、 |
祁连造山带及邻区前寒武纪深变质基底的时代和组成 被引用次数(51) |
|
|
万渝生,许志琴,杨经绥,张建新 2003年第24卷, 第4期:319~324 |
|
11、 |
铜陵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特征及成因 被引用次数(50) |
|
|
吴才来,陈松永,史仁灯,郝美英 2003年第24卷, 第1期:41~48 |
|
12、 |
华北古陆中、新元古代年代地层框架SHRIMP锆石年龄新依据 被引用次数(50) |
|
|
高林志,张传恒,尹崇玉,史晓颖,王自强,刘耀明,刘鹏举,唐烽,宋彪 2008年第29卷, 第3期:366~376 |
|
13、 |
安徽铜陵地区幔源岩浆底侵作用的时代--朝山辉石闪长岩锆石SHRIMP定年 被引用次数(50) |
|
|
王彦斌,刘敦一,曾普胜,杨竹森,田世洪 2004年第25卷, 第4期:423~427 |
|
14、 |
中甸岛弧带构造格架及斑岩铜矿前景 被引用次数(48) |
|
|
曾普胜,王海平,莫宣学,喻学惠,李文昌,李体刚,李红,杨朝志 2004年第25卷, 第5期:535~540 |
|
15、 |
晚侏罗世东亚多向汇聚构造体系的形成与变形特征 被引用次数(47) |
|
|
董树文,张岳桥,陈宣华,龙长兴,王涛,杨振宇,胡健民 2008年第29卷, 第3期:306~317 |
|
16、 |
新生代阿尔金山脉隆升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用次数(47) |
|
|
陈正乐,张岳桥,王小凤,陈宣华,Washburn Z.,Arrowsmith J. 2001年第22卷, 第5期:413~418 |
|
17、 |
小兴安岭东部清水岩体的锆石激光探针U-Pb年龄测定 被引用次数(46) |
|
|
孙德有,吴福元,高山 2004年第25卷, 第2期:213~218 |
|
18、 |
峨眉地幔柱的动力学特征 被引用次数(46) |
|
|
卢记仁 1996年第17卷, 第4期:424~438 |
|
19、 |
晚中生代以来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模式 被引用次数(45) |
|
|
刘永江,葛肖虹,叶慧文,刘俊来,N.Franz,J.Genser,潘宏勋,任收麦 2001年第22卷, 第1期:23~28 |
|
20、 |
紫金山地区中生代岩浆系统的时空结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用次数(45) |
|
|
张德全,李大新,丰成友,董英君 2001年第22卷, 第5期:403~408 |
|
21、 |
中祁连东段晋宁期碰撞型花岗岩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用次数(44) |
|
|
郭进京,赵凤清,李怀坤 1999年第20卷, 第1期:10~15 |
|
22、 |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 被引用次数(44) |
|
|
马寅生,崔盛芹,吴淦国,吴珍汉,朱大岗,李晓,冯向阳 1999年第20卷, 第4期:385~391 |
|
23、 |
鄂西崆岭杂岩的组成,时代及地质演化 被引用次数(42) |
|
|
马大铨,李志昌,肖志发 1997年第18卷, 第3期:233~241 |
|
24、 |
内蒙古南部砒砂岩侵蚀内因分析 被引用次数(41) |
|
|
石迎春,叶浩,侯宏冰,毕志伟 2004年第25卷, 第6期:659~664 |
|
25、 |
阿尔金断裂带8 Ma左右的快速走滑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用次数(41) |
|
|
陈正乐,万景林,王小凤,陈宣华,潘锦华 2002年第23卷, 第4期:295~300 |
|
26、 |
人类活动影响下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的演化与发展 被引用次数(40) |
|
|
张宗祜,施德鸿,沈照理,钟佐燊,薛禹群 1997年第18卷, 第4期:337~344 |
|
27、 |
岩溶动力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被引用次数(38) |
|
|
袁道先,章程 2008年第29卷, 第3期:355~365 |
|
28、 |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及其下游地下水同位素分析 被引用次数(37) |
|
|
陈建生,凡哲超,汪集旸,顾慰祖,赵霞 2003年第24卷, 第6期:497~504 |
|
29、 |
中国大陆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岩石圈地热特征 被引用次数(37) |
|
|
汪洋,汪集旸,熊亮萍,邓晋福 2001年第22卷, 第1期:17~22 |
|
30、 |
滇西北白马雪山和鲁甸花岗岩基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用次数(37) |
|
|
简平,刘敦一,孙晓猛 2003年第24卷, 第4期:337~342 |
|
31、 |
桂林44 ka B.P.石笋同位素记录及其环境解译 被引用次数(36) |
|
|
覃嘉铭,袁道先,林玉石,张美良,李彬 2000年第21卷, 第4期:407~416 |
|
32、 |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矿床模型 被引用次数(36) |
|
|
唐菊兴,王登红,汪雄武,钟康惠,应立娟,郑文宝,黎枫佶,郭娜,秦志鹏,姚晓峰,李磊,王友,唐晓倩 2010年第31卷, 第4期:495~506 |
|
33、 |
西藏纳木错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发育 被引用次数(36) |
|
|
赵希涛,朱大岗,吴中海,马志邦 2002年第23卷, 第4期:329~334 |
|
34、 |
青藏高原北部的碰撞造山及深部动力学——中法地学合作研究新进展 被引用次数(36) |
|
|
许志琴,杨经绥,姜枚 2001年第22卷, 第1期:5~10 |
|
35、 |
大巴山侏罗纪叠加褶皱与侏罗纪前陆 被引用次数(35) |
|
|
董树文,胡健民,施炜,张忠义,刘刚 2006年第27卷, 第5期:403~410 |
|
36、 |
中国大陆的组成、结构、演化和动力学 被引用次数(35) |
|
|
任纪舜 1994年第15卷, 第Z1期:5~13 |
|
37、 |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成矿作用主要研究进展 被引用次数(35) |
|
|
侯增谦,王二七 2008年第29卷, 第3期:275~292 |
|
38、 |
紫金山地区斑岩-浅成热液成矿系统的成矿流体演化 被引用次数(34) |
|
|
张德全,丰成友,李大新,佘宏全,董英君 2005年第26卷, 第2期:127~136 |
|
39、 |
蚌埠淮光“混合花岗闪长岩”的形成时代及源区:锆石SHRIMP U-Pb地质年代学证据 被引用次数(34) |
|
|
靳克,许文良,王清海,高山,刘晓春 2003年第24卷, 第4期:331~335 |
|
40、 |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中侏罗世延安期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被引用次数(34) |
|
|
时志强,韩永林,赵俊兴,杨阳,冀小林 2003年第24卷, 第1期:49~54 |
|
41、 |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 被引用次数(34) |
|
|
苏伟,彭艳菊,郑月军,黄忠贤 2002年第23卷, 第3期:193~200 |
|
42、 |
环境磁学理论、方法和研究进展 被引用次数(33) |
|
|
姜月华,殷鸿福,王润华 2004年第25卷, 第3期:357~362 |
|
43、 |
层序地层学预测隐蔽油气藏的原理和方法 被引用次数(33) |
|
|
沈守文,彭大钧,颜其彬,黄先律,李志军 2000年第21卷, 第3期:300~305 |
|
44、 |
华南中生代大地构造研究新进展 被引用次数(33) |
|
|
张岳桥,董树文,李建华,崔建军,施炜,苏金宝,李勇 2012年第33卷, 第3期:257~279 |
|
45、 |
阿尔金断裂:几何学、性质和生长方式 被引用次数(33) |
|
|
崔军文,张晓卫,李朋武 2002年第23卷, 第6期:509~516 |
|
46、 |
西藏罗布莎蛇绿岩铬铁矿中的超高压矿物和新矿物(综述) 被引用次数(32) |
|
|
杨经绥,白文吉,方青松,戎合 2008年第29卷, 第3期:263~274 |
|
47、 |
白云鄂博稀土矿床形成年龄的新数据 被引用次数(32) |
|
|
张宗清,唐索寒,王进辉,袁忠信,白鸽 1994年第15卷, 第Z1期:85~94 |
|
48、 |
吉林夹皮沟金矿床主成矿时代的确定及找矿方向 被引用次数(31) |
|
|
孙忠实,冯亚民 1997年第18卷, 第4期:367~372 |
|
49、 |
黑龙江省东部麻山群黑云斜长片麻岩中锆石的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用次数(31) |
|
|
宋彪,李锦轶,牛宝贵,徐文喜 1997年第18卷, 第3期:306~312 |
|
50、 |
新一代高精度高灵敏度的表面热电离质谱仪(Triton TI)的Nd同位素测定 被引用次数(31) |
|
|
濮巍,赵葵东,凌洪飞,蒋少涌 2004年第25卷, 第2期:271~274 |
|
51、 |
储层构造裂缝定量预测研究及评价方法 被引用次数(31) |
|
|
周新桂,邓宏文,操成杰,袁嘉音,毛晓长,肖玉茹 2003年第24卷, 第2期:175~180 |
|
52、 |
中国板块构造的轮廓 被引用次数(31) |
|
|
李春昱,王荃,张之孟,刘雪亚 1980年第2卷, 第1期:11~22 |
|
53、 |
郯庐断裂带中段第四纪活动及其分段特征 被引用次数(30) |
|
|
施炜,张岳桥,董树文 2003年第24卷, 第1期:11~18 |
|
54、 |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背景再认识 被引用次数(30) |
|
|
吴孔友,查明,王绪龙,曲江秀,陈新 2005年第26卷, 第3期:217~222 |
|
55、 |
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的分布、组分及元素地球化学 被引用次数(30) |
|
|
潘家华,刘淑琴 1999年第20卷, 第1期:47~54 |
|
56、 |
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类Pb-Sr-Nd-O 同位素特征 被引用次数(29) |
|
|
刘成东,莫宣学,罗照华,喻学惠,谌宏伟,李述为,赵欣 2003年第24卷, 第6期:584~588 |
|
57、 |
新疆地学断面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西昆仑-塔里木结合带岩石圈细结构 被引用次数(29) |
|
|
高锐,肖序常,刘训,管烨,李秋生,卢德源,李朋武 2001年第22卷, 第6期:547~552 |
|
58、 |
华北—江南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格架的再认识 被引用次数(29) |
|
|
高林志,张传恒,刘鹏举,丁孝忠,王自强,张彦杰 2009年第30卷, 第4期:433~446 |
|
59、 |
白云鄂博稀土超大型矿床的成矿时代及其主要地质热事件 被引用次数(29) |
|
|
任英忱,张英臣,张宗清 1994年第15卷, 第Z1期:95~101 |
|
60、 |
华南地区加里东期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的沉积响应 被引用次数(29) |
|
|
尹福光,许效松,万方,陈明 2001年第22卷, 第5期:425~428 |
|
61、 |
大水沟碲矿床流体包裹体的He、Ar同位素组成及其示踪成矿流体的来源 被引用次数(29) |
|
|
毛景文,魏家秀 2000年第21卷, 第1期:58~61 |
|
62、 |
中蒙边境中段花岗岩时空分布特征及构造和找矿意义 被引用次数(29) |
|
|
童英,洪大卫,王涛,史兴俊,张建军,曾涛 2010年第31卷, 第3期:395~412 |
|
63、 |
青藏高原及其部分邻区地震各向异性和土地幔特征 被引用次数(29) |
|
|
姜枚,许志琴,A.Hirn,刘妍,董英君,薛光琦,钱辉 2001年第22卷, 第2期:111~116 |
|
64、 |
试论地幔柱对于我国两大金矿集中区的控制意义 被引用次数(29) |
|
|
王登红,林文蔚,杨建民,阎升好 1999年第20卷, 第2期:157~162 |
|
65、 |
武当地块基性岩墙群的Sm-Nd定年及其相关问题讨论 被引用次数(28) |
|
|
周鼎武,张成立,刘良,王居里,刘颖宇,张宗清 1998年第19卷, 第1期:25~30 |
|
66、 |
黑河下游河岸林植物水分来源初步研究 被引用次数(28) |
|
|
赵良菊,肖洪浪,程国栋,宋耀选,赵亮,李彩芝,杨秋 2008年第29卷, 第6期:709~718 |
|
67、 |
江西周潭群同位素年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用次数(28) |
|
|
余达淦,艾桂根,黄国夫,刘平辉 1999年第20卷, 第2期:195~200 |
|
68、 |
新疆地学断面(泉水沟-独山子)深地震测深成果综合研究 被引用次数(28) |
|
|
李秋生,卢德源,高锐,张之英,刘文,李英康,李敬卫,范景义,熊贤明 2001年第22卷, 第6期:534~540 |
|
69、 |
风化壳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用次数(28) |
|
|
李德文,崔之久,刘耕年 2002年第23卷, 第3期:283~288 |
|
70、 |
基于GIS技术的巴东新城区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 被引用次数(27) |
|
|
石菊松,张永双,董诚,吴树仁 2005年第26卷, 第3期:275~282 |
|
71、 |
西藏易贡滑坡堰塞湖的卫星遥感监测方法初探 被引用次数(27) |
|
|
吕杰堂,王治华,周成虎 2002年第23卷, 第4期:363~368 |
|
72、 |
青藏高原盐湖资源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用次数(27) |
|
|
郑绵平 2001年第22卷, 第2期:97~102 |
|
73、 |
西藏和云南三江地区特提斯洋盆演化历史的古地磁分析 被引用次数(27) |
|
|
李朋武,高锐,崔军文,管烨 2005年第26卷, 第5期:387~404 |
|
74、 |
中国西南特提斯构造演化—幔柱构造控制 被引用次数(26) |
|
|
侯增谦,卢记仁,李红阳,王登红,吕庆田 1996年第17卷, 第4期:439~453 |
|
75、 |
用矿脉中热液锆石的U-Pb定年确定东坪金矿的成矿时代 被引用次数(26) |
|
|
李惠民,李怀坤,陆松年,杨春亮 1997年第18卷, 第Z1期:176~178 |
|
76、 |
初论尾祁秦缝合系 被引用次数(26) |
|
|
边千韬,赵大升,叶正仁,常承法,罗小全,高山林 2002年第23卷, 第6期:501~508 |
|
77、 |
大洋磷酸盐化作用对富钴结壳元素富集的影响 被引用次数(26) |
|
|
潘家华,刘淑琴,Eric DeCarlo 2002年第23卷, 第5期:403~407 |
|
78、 |
典型表层岩溶泉短时间尺度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用次数(26) |
|
|
章程,袁道先,曹建华,蒋忠诚 2004年第25卷, 第4期:467~471 |
|
79、 |
南华北盆地构造格局及构造样式 被引用次数(26) |
|
|
徐汉林,赵宗举,杨以宁,汤祖伟 2003年第24卷, 第1期:27~33 |
|
80、 |
“三江”古特提斯地幔热柱——洋中脊玄武岩证据 被引用次数(26) |
|
|
侯增谦,莫宣学,朱勤文,沈上越 1996年第17卷, 第4期:362~375 |
|
81、 |
玲珑-焦家式金矿构造变形岩相形迹大比例尺填图与构造成矿研究 被引用次数(25) |
|
|
吕古贤,邓军,郭涛,朱大岗,鲁安怀,舒斌,殷秀兰 1998年第19卷, 第2期:177~186 |
|
82、 |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扇体形成演化与扇体油气藏勘探 被引用次数(25) |
|
|
蔚远江,李德生,胡素云,雷振宇,何登发 2007年第28卷, 第1期:62~71 |
|
83、 |
氮同位素比(^15N/^14N)在地下水氮污染研究中的应用基础 被引用次数(25) |
|
|
王东升 1997年第18卷, 第2期:220~223 |
|
84、 |
华北若干晚古生代煤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特征 被引用次数(25) |
|
|
代世峰,任德贻,李生盛 2003年第24卷, 第3期:273~278 |
|
85、 |
北秦岭构造属性与元古代构造演化 被引用次数(25) |
|
|
董云鹏,张国伟,朱炳泉 2003年第24卷, 第1期:3~10 |
|
86、 |
初论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 被引用次数(24) |
|
|
程裕淇,陈毓川,赵一鸣 1979年第1卷, 第1期:32~58 |
|
87、 |
中国中西部类前陆盆地与典型前陆盆地类比及其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用次数(24) |
|
|
雷振宇,何登发,张朝军 2001年第22卷, 第2期:169~174 |
|
88、 |
油田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与油气运移 被引用次数(24) |
|
|
王红才,王薇,王连捷,孙宝珊,夏柏如 2002年第23卷, 第2期:175~178 |
|
89、 |
中国煤中砷的含量分布、赋存状态、富集及环境意义 被引用次数(24) |
|
|
郑刘根,刘桂建,CHOU Chenlin,高连芬,彭子成 2006年第27卷, 第4期:355~366 |
|
90、 |
陆相浊流沉积体系与油气 被引用次数(24) |
|
|
刘宪斌,万晓樵,林金逞,李怀渊,穆剑 2003年第24卷, 第1期:61~66 |
|
91、 |
碳酸盐岩油气田古岩溶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用次数(24) |
|
|
夏日元,唐建生,邹胜章,梁彬,金新峰,姚昕 2006年第27卷, 第5期:503~509 |
|
92、 |
基于MAPGIS的分形方法确定化探异常 被引用次数(24) |
|
|
李随民,姚书振 2005年第26卷, 第2期:187~190 |
|
93、 |
碳酸酐酶对碳酸盐岩溶解的催化作用及其在大气CO2沉降中的意义 被引用次数(23) |
|
|
刘再华 2001年第22卷, 第5期:477~480 |
|
94、 |
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高精度测定Nd同位素方法 被引用次数(23) |
|
|
何学贤,唐索寒,朱祥坤,王进辉 2007年第28卷, 第4期:405~410 |
|
95、 |
川西高原甘孜黄土地层学 被引用次数(23) |
|
|
蒋复初,吴锡浩,肖华国,赵志中,田国强,刘科 1997年第18卷, 第4期:413~420 |
|
96、 |
青海东昆仑复合造山过程及典型造山型金矿地质 被引用次数(23) |
|
|
丰成友,张德全,王富春,佘宏全,李大新,王彦 2004年第25卷, 第4期:415~422 |
|
97、 |
桐柏——大别山主要构造热事件及40Ar/39Ar地质定年研究 被引用次数(23) |
|
|
牛宝贵,富云莲,刘志刚,任纪舜,陈文 1994年第15卷, 第Z1期:20~34 |
|
98、 |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分析 被引用次数(23) |
|
|
张明利,谭成轩,汤良杰,江万,杨美伶,曾联波 2004年第25卷, 第6期:615~619 |
|
99、 |
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在含油气盆地构造裂缝分析中应用初探 被引用次数(23) |
|
|
谭成轩,王连捷 1999年第20卷, 第4期:392~394 |
|
100、 |
砒砂岩岩性特征对抗侵蚀性影响分析 被引用次数(22) |
|
|
叶浩,石建省,李向全,侯宏冰,石迎春,程彦培 2006年第27卷, 第2期:145~150 |
|
|
|